元宵節,亦稱為上元節、元夕、小正月、小年或春燈節。
元宵節是中國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是祭月、賞月的日子,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,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。元宵節的傳統習俗除了提燈籠外,最有趣的還有包括猜燈謎,人們會把一些腦筋急轉彎之類的問題寫到紙上,然後用細線把每個問題掛在房頂上,之後讓人們來猜謎。
元宵節的起源,傳說是來自中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「太一」的活動,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。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,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,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。本稱「上元」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,也是道教的天官誕。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,希望減輕蟲害,祈禱獲得好收成。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,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,祈求豐收。
中國的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。而道教中,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(堯)誕辰,正月十五為上元,七月十五為中元,十月十五為下元,分別屬天、地、水這三官大帝主管。上元節乃天官華誕,故燃燈以慶。終唐一代,朝廷皆正式祭拜。